1997年的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到今年7月1日,是二十周年了。
二十年前,当这件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盛事到来之际,全国各地群众满怀喜悦心情,曾以各种方式喜迎香港的回归。苏州的老年人也不例外。其中可圈可点的一项活动,就是苏州市老年体协自行车运动俱乐部赵志钧等10位老人,组队骑车从苏州到深圳,迎接香港回归。
(一)
1997年3月下旬一天,赵志钧同志来办公室找我,说是他们一批老年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经过认真的研究,郑重决定在4月中旬组队骑车前往深圳,迎接香港的回归,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我听了既感动又担心。感动的是,这些老年人炽热的拳拳爱国之心;担心的是,苏州至深圳来回数千公里,翻山越岭,风险较大,他们身体是否能承受。
再说这位赵志钧同志,年近古稀,退休前在地区电影公司工作,为人谦和热情,工作认真,曾是苏州地区影片拷贝质量的鉴定师,也是省内有名的影片鉴定专家。七十年代我在太仓当电影放映员,他在苏州地区的培训班给我们培训上课,是我的老师。退休后,他成为一名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经常骑车外出旅游。我正在犹豫之际,赵老师看出我的担心,他爽朗地告诉我,他们已经骑车去过北京等地,有长途骑车的经验,而且他们退休后坚持运动,身板硬朗,没有常见的老年疾病,更主要的是,他们对这次活动已经收集了不少资料,研究了解了沿途道路状况地理地点;家属方面也做了工作,表态支持;总之是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听完赵老师这一番话,我的担心一扫而光,被他的热情感动了。面对这样的老同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于是,我向有关领导做了汇报。经过研究,为他们这次活动出具了政府部门的介绍信。赵老师满心欢喜离开了。
他们临行前一天,赵老师电话告诉我他们出发的时间和地点,我当即表示要去送行。
第二天(4月20日)清晨,阴天。6点30分,在人民桥南堍原苏州纺织机械厂门口,苏州市老年体协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又热烈的欢送仪式,老年体协的领导和数十名虎丘长跑队的老年人前去送行。参加骑车迎回归活动的10位老人,头戴红色运动帽,身穿蓝白相间运动装,推着自行车,显得十分精神,有谁知道他们平均年龄是67,7岁,其中年纪最大的有75岁了。我用相机(那时还是胶卷的)记录下这不寻常的情景。
由于那时候的通讯还没有今天这么发达,手机也没有普及,他们出发后,与我们的联系暂时中断。后来了解,他们中间有个别老人因故中途退出,没能坚持到深圳。还有一些老人到了深圳之后不再骑车换乘其它交通工具返回苏州,只有赵志钧,唐建初和王长泉等3位老人继续骑车返回苏州。
他们在苏州人民桥出发后,是沿大运河从吴江到浙江杭州,再转向浙东沿海经温州、过福建福州、厦门和广东汕头等市,于5月19日从广东惠州进入深圳的,并前往深圳罗湖桥和沙头角中英街等处,眺望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大地后,再从广东北上,进入江西,经过瑞金、井冈山等革命老区,沿浙赣铁路线返回苏州。到6月9日上午,赵志钧等3位老人安全回到了自己家中。
(二)
他们这次行程期间恰逢南方的多雨季节,一路上给雨水他们增添了不少困难。50天里,有一半时间是穿着雨披骑车而行,沿途经过了多处山路,尤其在浙闽交界地区,山高路陡,上坡推车十分艰难,一小时只走3公里,路上时间难以掌握,行程计划受到影响,有一天赶不上到达原定的住宿地,就在路边加油站的长凳上“睡”了一夜。在福建莆田还受到大水的围困,只得等山洪过后再继续上路。
尽管一路困难不少,而全体队员始终保持良好精神风貌。每到一地,都在自行车上高高竖起“苏州老年体协迎香港回归赴港自行车队”的大旗,宣传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他们在经过浙闽山区一些偏僻的乡村时,发现那里不少群众居然还不知道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大事。经过苏州老人的宣传解释,当地群众也十分高兴。浙江东阳县委宣传部为此特地向这些苏州老人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帮助对基层山村开展了香港回归的宣传工作。
苏州老人迎香港回归的爱国行动,受到了沿途各地许多单位和群众的理解支持。由于他们持有正规的介绍信,有的单位为他们免费提供了食宿,有的单位还设宴款待,浙江苍南县老龄委赞助他们500元经费。至于途中给他们送水送食品的群众不计其数。公路上,许多汽车在他们自行车队身边经过时,司机们都从车窗伸出大拇指,表示尊敬和敬佩。
自行车队里的项金龙和施培秋两位队员是一对夫妻,5月16日在广东陆丰到海丰的途中,度过了结婚41周年的纪念日。他们说,在迎接香港回归的旅途中度过结婚纪念日,是一生里一件非同寻常的幸事,可遇不可求。队员王长泉老人每经过一地,都要去找当地邮政局盖上邮戳,作为永久的纪念。
( 三)
回顾整个行程,从4月20日出发到6月9日回家,历时50天,经过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和广东等5个省、78个县级以上城市,赵志钧同志自行车计程器上最后显示里程为3972.4公里!大家经过长途跋涉,体重都下降了,赵志钧同志廋了11斤。赵志钧同志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在途中遇到困难时曾经想过,“舒舒服服的家里不住,偏要出来自讨苦吃,做什么啊?!”可是想到这些年来日益繁荣昌盛的伟大祖国,,想到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就感到无比的自豪,顿时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有人问赵志钧同志,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迎接香港的回归呢?赵志钧同志响亮地回答:
我们是在向各地宣传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与各地群众分享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同时,用骑车这样比较艰苦的长途跋涉行动,来象征香港回归祖国长期艰苦的历程。
是的,赵志钧同志说得好,香港回归祖国确实来之不易,是经过中国几代仁人志士的不懈的努力,是全体中国人民包括爱港爱国的香港同胞共同努力的结果。1997年7月1日,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伟大时刻。
赵志钧老师,向您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