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天下子女尽孝,为社会家庭分忧”。10年前的阳春四月,由邓德金等5位退休军官联合投资创办的福星护理院的名字,正是怀着这样的梦想和宗旨在偌大的苏州城不胫而走。10年来,在邓董事长和其他几位老战友的率领下,全体福星人胸怀大志,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兑现着他们的梦想和追求。如今,当你走进福星护理院,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草坪清幽、长廊环绕、亭台水榭、假山流水、空气清新、环境优雅,俨然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园林式护理院。自创办至今,他们按照“养老、医疗、护理”的独特模式,先后共收治近万名失能失智老人,有2000多位老人在这里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护理院从当初全市第一家民办护理院发展到如今苏州全市23家护理院共同遵循的“福星模式”,并成为全国300家爱心护理院的示范基地。正如苏州市老龄协会会长葛维玲最近在福星院10年庆典暨发展研讨会上所说:“福星护理院在苏州开了社会力量创办医疗养老服务机构的先河,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走医养融合发展、创医患和谐体系”的新路,必将成为今后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方向。
愿做众多孤老的好儿女
2004年1月,有着数十年军龄和长期从事老年病研究的邓德金,时任驻苏解放军一ΟΟ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即将退休的他,始终被一件事情困扰着,那就是面对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院内的床位供不应求,许多老人只能躺在家中,被疾病折磨苦熬最后的余生;还有一些老人已被医院宣判无药可治,面临死亡显得焦躁不安。此情此景,邓德金寝食难安,一股创办护理院的激情时常在他心底涌动。经过一番思考,他婉言谢绝了医院的挽留,邀请同在一ΟΟ医院担任医生的陆炳根、吴圆圆等5位战友共商筹办护理院之事,因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追求大家一拍即合,决定立即着手创办一所“老有安养,活有所乐,走有尊严”的护理院,接着邓德金就向市卫生局领导汇报了想法,很快得到了赞成与支持。时任苏州市卫生局局长、现任市政协副主席府采芹即兴为他们即将诞生的护理院取名为“苏州福星护理院”。时隔不久,经市卫生局批准,“福星护理院”就正式挂牌成立,宗旨是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全方位服务。
创办当初,5位老兵共自筹资金130万元,将位于交通便利又经济实惠的福星路上的一幢已搬迁的机关办公楼租用并改造成护理院,开张仅1个月,内设的50张床位很快满员。随即扩建到200张床位,也仅用了3个月就收满病员,依据当时条件,紧接着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扩展到300张床位。2007年,正当福星护理院快速发展之时,原福星路一带面临着规划拆迁的实际,为了尽快妥善安置在院的300多位老人,不让护理院的事业受到影响,邓德金等5位投资人毅然决定迅速寻找新址,建立一个全新的、更能适应发展需要的更规范的护理院。于是他们从人民桥到马运桥,从马运桥到长桥再到石湖大桥。经过几番调研和多方努力,终于在宝带西路石湖大桥西侧,找到一所高校拟作宾馆用、但未装修的两幢五层大楼,与校方签下了租赁期为20年的长期合同。总投资共1000多万元,终于打造成现在这样的内部设施现代化、外部环境园林化的福星护理院新址。2008年8月,顺利完成整体搬迁,所有老人愉快地迁入新院。
福星护理院建院时,由于资金紧张没钱安装电梯,绝大多数入院老人都要由工作人员用担架或轮椅抬进楼上的病房。市民政局得知此事后,马上给予高度重视和热心扶持,通过福彩公益金,很快解决了安装电梯的资金难题。
入住老人需要支付一定数额的医疗护理费,为减轻老人及其家属的负担,护理院赶紧向市社保局递交了医保定点单位的申请报告。经检查验收合格,福星护理院又很快被批准为“苏州市首家民办护理机构医保定点单位”。
走一条特有的养老护老之路
护理院能否健康地发展,主要取决于护理院工作的定位。福星护理院经过多年的实践,终于摸索出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发展思路,那就是“医养融合”,这种模式果然为福星护理院的不断发展壮大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带来了勃勃生机。“医养融合”是既具有养老功能,又区别于单纯的医院和养老机构的新型管理模式,要求医疗护理、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心理治疗、临终关怀等服务均为全方位的。护理院的老年人绝大多数是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因此,如何做好护理工作,对护理院全体工作人员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工作要求也比较高。为此,护理院首先在强化管理方面做足文章,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制度。院机关职能科室和临床医疗科室,都分别制定了各自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对员工提出详细的管理办法和要求,量化了工作质量和标准,并施行了一套完整的绩效管理考核办法。通过检查、考核、纠偏、改进,进一步强化领导和科室骨干先进的医疗和服务意识。
首先是强化员工爱岗敬业,为老年护理事业奉献爱心的意识。其次,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广招、吸纳和培养各类适应性人才,一是聘用公立医院退休的老专家,构建过硬实用的医疗专家队伍;二是通过多种途径面向社会招聘年轻的技术骨干队伍,定期选派年轻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定期请资历深、技术好的外地医生来院授课和指导,让一大批有志青年愿意留在福星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护理院还努力从思想、理念、措施以及个性化服务方面顺应每位入院老人的特殊要求。分病种收治是福星护理院独有的特色之一,全院十个病区分别设为心理护理、康复介护、骨伤护理、脑卒中护理、综合护理等病区。每个病区根据不同要求,添置必备的设施。每一个病区分为两个责任小组,每个责任小组由床位医生、护士、护工组成,组长制定规范可行的医疗护理计划,全面负责小组工作的指导、协调与开展,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老人的医疗护理、心理疏导、生活照料等全方位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的工作质量,提高老人及家属的满意度。
姚月琴老人入院时患有脑出血、高血压、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等多种疾病,责任小组针对其病情制定专门医护方案,每天定时监测血压血糖,根据指数高低及时调整用药,在药物控制肺部炎症的同时,每天定时为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同时,加强饮食方面的辅助治疗,每天为她加餐两次,做到少食多餐多吃杂粮。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血糖血压趋于平稳,肺部炎症得到控制,食欲增加,脸色也好看了。此时,护理院还通过网络将老人的治疗状况传递给远在香港的女儿。她女儿在回来看望母亲时,看着医护人员的忙碌及为老人所做的一切,热泪盈眶地说:“感谢护理院的精心照顾,我的母亲才转危为安,护理院真的是在为我们这些远在外地的子女们尽孝啊!”女儿回香港后,先后多次写来感谢信,对护理院七区医护人员表达由衷的感谢。
用心酿造无数老人的幸福晚年
多年来,护理院秉承“替天下子女尽孝,为社会家庭分忧,尽医护人员情意,为老人托起余辉”的宗旨,人性化的服务融入护理院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成为全体医护人员自觉遵循的理念和行为。工作人员的礼貌用语、微笑服务已蔚然成风,关爱呵护播撒在老人的每时、每刻;每月为老人举办的集体生日宴会,让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祥和;老人去世后,工作人员举行“送灵”仪式,为老人送上一束鲜花,烧上三炷香,衷心祝愿老人一路走好。为了减轻已故老人家属的经济负担,并为其提供便捷服务,经过努力争取,首家设立“苏州市殡仪馆市区服务部福星分部”。
2009年,福星护理院斥资数十万元建立舒缓疗护病区,深得老人们的欢迎。这一病区的主要任务是对无法治愈疾病且生存时间估计少于6个月的患者开展临终关怀,最大程度地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住在舒缓病区的75岁的徐阿婆已病危,她斜躺在床上接受输液,脸色蜡黄,瘦弱的身子蜷成弓形,她的内脏已全部衰竭。床位医生姚鸿鸾能做的就是不停地为她全身按摩,还根据处于神志不太清醒状态的徐阿婆的手势要求,满足其需要,减轻其痛苦。92岁的王静老奶奶连续的病痛几乎使她精神崩溃,各种药物对她已无能为力,医护人员想尽一切办法分散转移她的痛苦,为平素酷爱音乐的她唱歌,让她聆听优美的乐曲,王老奶奶是听着一首未唱完的乐曲告别人世的,临终时,她显得格外的宁静安详。王阿爹因肺部感染,病情危重,护工黄丽华衣不解带昼夜悉心照料老人,老人痰液较多,她就不停地给其翻身扣背,一直抓着老人的手,在老人耳边说着快慰和鼓励的话,希望能够支持老人走过生命最危急的关头。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下,老人最终还是因为呼吸衰竭在深夜去世了,黄丽华主动帮老人擦洗,换上寿衣,让老人干干净净、体体面面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护理院按需提供个性化膳食,深得老人们的喜爱。老人们的饮食种类包括普食、鼻饲流质、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少数民族和宗教的特殊饮食。去年初,84岁的刘美琴老人入院时,身患多种老年病,营养科王主任根据她的情况,每个星期更换一次食谱,还力求满足老人的需求。8月份,老人病情加重转至四五里外的市中医院治疗,刘奶奶对中医院的常规饭菜没什么胃口,特别想念“福星饭菜”。正在老人和家属一筹莫展的时候,邓德金院长想病人所需:“既然老人喜欢我们的饭菜,我们就做好送过去,让她平安度过危险期。”于是,护理院派人一日三餐送饭给刘奶奶,刘奶奶病情好转回到护理院,进病房的第一句话:“我又回到家了。”为表感激之情子女们送来锦旗和红包,护理院严格按照规定只收下锦旗,谢绝了红包。到目前为止,护理院共收到锦旗200余面,拒收红包近百次,数额最大的达2000元。
肖月棣老人为卷烟厂退休女工,丈夫早年去世,膝下无子女,老人日益衰老,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经常出现胸闷气急,生活不能自理且无人照料。2005年10月份,居委会的吴主任将其送来护理院。入院八年多,病人病情不稳定,反反复复,特别是去年的一次心衰,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经过魏院长及科室医生的积极抢救及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使她重获新生。类似这样无儿无女仅有微薄养老金的孤寡老人,在护理院还有十几个,护理院一律仅收取其四分之三的医护费用。每逢春节,院领导及科室工作人员还会自掏腰包买上慰问品逐一看望他们。
收获与荣耀当属辛勤耕耘者
福星护理院的10年,是经历磨难的10年,也是不断发展的10年,更是不断探索实践、团结奋斗、一路辉煌的10年。他们在前行的过程中善于捕捉能够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机遇,使得护理院逐年成长,日趋壮大。
2005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建议实施“爱心护理工程计划”,提出在全国建立一批“爱心护理院”。福星护理院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向主管部门递交了申请,张志鑫副会长率领专家亲临苏州实地考察后深情地说:“福星护理院走医养融合的新模式,实现了爱心护理的宗旨,符合实施爱心工程的初衷”。2006年,苏州福星护理院被中国老龄发展基金会确定为“全国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单位”,连续8年应邀出席全国爱心工程大会,并在会上作交流发言;2009年10月被确定为“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基地”;2010年7月被评为“全国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基地”;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AAAA ”级社会组织;2012年7月,被江苏省民政部门批准为“江苏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同年,被国家人社部认定为“全国百强家庭服务企业”;2013年5月,国家民政部授予“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如今,护理院已发展成为具有教学培训资格的集护、教、研为一体的复合型护理实训基地,培训了一批又一批护理人才。他们编写的《护理员工作手册》、《护理院院长工作手册》等已正式出版,并在全国同类服务机构广泛发行应用。
10年来,全国各地有一百多批单位、个人慕名前来福星护理院参观学习,浙江、安徽、湖南、山东、江苏等地有十多家护理院与他们结成帮带关系,安排专业人员不断来院进修学习。此外,西安、天津等地还多次邀请该院多名院长或专业人员登门授课指导,答疑解惑。
苏州老龄工作特约通讯团 李学风